藏戏具有怎样的音乐特点?藏戏的特点是什么?
藏戏起源于4000多米高的青藏高原,由于独特的民族风格、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藏戏所独有的唱腔和音乐。
藏戏的唱腔,除了吸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而形成的仲古等特殊装饰音之外,还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帮腔伴唱。
藏戏唱腔在发音上,运用特殊的脚劲、肚气和脑后音等方法,显得异常激越浑厚、流畅甜润、韵味无穷、独具一格。
藏戏的音乐在原先比较简单,在西藏民主改革后,藏戏的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形了自己所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藏戏的唱腔“朗达”,本是传记或传奇的意思。藏戏以演各种人物或神佛传记或本土故事为主要内容,人们为将歌曲与藏戏唱腔加以区别,习惯地把藏戏唱腔称为“朗达”。
藏戏的唱腔,由于各剧种兴起的年代、地区不同,构成唱腔的音乐素材不同等原因,它们在音乐风格、表现形式和唱腔的腔调、旋律、结构、调式、演唱方法等方面都各有特色。
藏戏唱腔的腔调有很多种,其中达仁唱腔意为长调唱腔;达珍唱腔意为中调唱腔;达通唱腔意为短调唱腔;搅鲁唱腔意为悲调唱腔;当洛唱腔意为反调唱腔;谐玛唱腔意为歌戏混合型唱腔;谐玛当木唱腔意为说唱混合型唱腔;谢巴唱腔意为赞祝型唱腔;均当唱腔意为常用唱腔;当具唱腔意为普通唱腔;多巧米纳唱腔意为反派人物唱腔;曲仓木唱腔或扎西唱腔意为终曲或吉祥收尾唱腔;谐意为民间小曲等。
同时,由于各地剧种的唱腔是按剧中人物角色的不同身份确定的,所以唱腔的腔调也有以人物身份确定的,如国王唱腔、王后唱腔、内大臣唱腔、外大臣唱腔等,昌都藏戏、德格藏戏就是这样称呼的。
藏戏的唱腔,每一首都可以独立构成唱段,具有唱词短、旋律长的共同特征。每首唱腔一般只有两句唱词,但它的旋律都是一曲多个段落,如开场戏中甲鲁达仁唱腔,两句唱词,曲调旋律却有10个段落。
唱腔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段落的多少不一,每个段落的长短不一;另一种是类似三步曲式结构,如谐玛唱腔与谐玛当木唱腔。
藏戏的唱腔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仲古技巧。据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原作曲和唱腔设计、藏族音乐家边多的研究认为,蓝面具藏戏唱腔,仲古技巧的使用非常普遍,而且仲古的种类也极为丰富。
仲古的使用形式有三种,一是将白面具藏戏中的小型仲古与另一种特殊的旋律“嘿字腔”糅在一起,二是与“嘿字腔”结合后再与唱腔旋律连起来,三是几种仲古连在一起使用。
藏戏唱腔的板眼节拍,以散板为主,但各剧种又有所不同。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的唱腔都以散板为主,只有少数唱腔含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等。昌都藏戏、德格藏戏的唱腔多数为一板三眼或一板一服,散板则为少数。
唱腔的演唱有独唱与有领有伴等形式,伴唱又有单声部和多声部的合唱等。蓝面具藏戏的伴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举最为复杂,也是最为丰富、最有特色的一种,即模仿式的复调多声部音乐,它的所有声部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旋律,其中有的与主旋律完全相同,有的则是主旋律的变化重复。
但在具体演唱时,各声部并不是同时演唱这一旋律,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上移动,也就是从上到下,各声部依次延迟一定的时间,陆续唱出,从而自有其丰满而辉煌的音响效果。
所演剧目也大大超出只演一个《诺桑王子》并多数只演其片断的白面具戏,发展成为演出较多的大戏剧目。宗教内容和宗教色彩突出,人、神、鬼、灵以及动物同场合演,形成宗教剧、面具戏和广场戏相结合的独特形态,而具有古老神奇的韵致风采。
藏戏的特点总共有三个,第一个是演员必须戴着面具;第二个是演员演出的地点是不固定的,没有舞台;第三个则是演出时间不定。
藏戏演出的时候一般是没有固定地点的,基本是没有舞台的表演。藏戏的演出时间不定表现在长短不定,有时候长的藏戏可演出三天三夜乃至于六七天,短的藏戏则可能只是二三个小时,藏戏的事件主要是由戏师自己来控制和决定的。藏戏的藏语名称为"阿吉拉姆",汉译过来是"仙女姐妹"的意思,这是由于一开始藏戏是由七姐妹来表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