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后 电动自行车违规提速频发 是新国标的“锅”吗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多家电动自行车品牌门店因公然违规提供车辆提速服务被曝光,包括小牛、绿源、新日、台铃、哈啰、金箭、欧派、小刀、蓝君等公司在内,主流电动自行车品牌几乎被“一网打尽”。
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违规提速,并不是新近出现的。近年来,由电动自行车超速所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不胜其数。大量超标超速、非法改装车辆违规上路,已成为道路交通安全中名副其实的“马路杀手”。
电驱动行驶时,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在整车设计方面,全车重量(含电池)不能超过55kg。2019年4月15日起施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国标),已经对电动自行车各类技术指标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同时规定电动自行车的软硬件均应当具有防篡改设计,防止擅自改装或改动最高车速、功率、电压、脚踏骑行能力。
但3·15晚会曝光的内容显示,借助第三方硬件进行限速破解,甚至品牌官方亲自为经销商提供破解服务,让电动自行车的限速设置几乎形同虚设。门店解除限速的手段也是“神通各显”,甚至为了应付交警查验,一些销售电动自行车的店铺还提出“改速不改表”,即车速可以达到30km/h~40km/h,但是表显速度却停留在25km/h。
笔者注意到,有业内人士表示,电动自行车违规提速问题之所以这么多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对于速度的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如此说来,电动自行车违规提速问题多发频发,是新国标的“锅”吗?这未免太过牵强。电动自行车的限速设置,是综合考虑了国内的道路情况、交通状况、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使用群体等诸多因素的结果,而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整车结构、部件质量、安全防护等也都是依据设定的时速来配置的,一旦违规提速,可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3·15晚会曝光后,各家厂商纷纷站出来义正词严地和非法改装问题撇清关系,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非法改装的“无奈”。比如新日公司在回应时表示,由于现有防篡改技术手段无法完全杜绝改装,存在第三方为了迎合部分市场需求,对该公司生产的电动自行车产品进行私自改装,破解原有防篡改设计进行超速。
一纸声明就能撇清企业自己的责任吗?当然不能。标准是否需要修改更新,需要各方根据实际情况来探讨研究,但这并不妨碍现有标准的贯彻执行。如果企业在售卖的时候宣称自己的产品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那就应该按照标准要求依法依规做好技术维护和升级,不能以现有防篡改技术不过关,对存在的违规解除限速问题推诿塞责。否则,经销商口中“解码很方便,几分钟的事情”,就很容易造成使用者一念之差种下无法挽回的后果。
针对3·15曝光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督促问题企业严肃整改,切实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对于监管部门来讲,加强企业管理、严查违法行为、引导行业自律这“三件套”是必不可少的。要通过强化行业监管和企业监管,推动企业严格执行新国标,强化企业合法合规经营意识,同时严厉查处违法销售、非法改装等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给电动自行车“刹车”,光靠监管部门是不够的。电动自行车违规解除限速的现象屡禁不绝,庞大的市场需求是最主要的动力源。正是因为提速后的电动自行车更“好用”,才会出现防篡改技术防不住篡改的问题,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况。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对于交通工具来说,相比“好用”,安全才是其“命根子”,电动自行车也不例外。要想让电动自行车具备自行车那样低廉的使用成本,又具备摩托车等机动车辆应有的速度,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合理的。消费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电动自行车的违规提速,并不像走路变成跑步那么简单,刹不住的电动自行车,是埋在使用者身边乃至所有道路交通参与方身边的“不定时炸弹”。只有各方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守好安全这个底线,电动自行车才能动得更稳、更保险,行得更远、更安全。(张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