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茱萸是什么样子的?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七绝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从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茱萸是什么
据相关资料显示,茱萸是一种芸香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茱萸开小黄花,果实呈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又名“越椒”、“艾子”,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再细分的话,木本茱萸还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医学记载,茱萸苦辛性温,功在温中、行气、止痛,茱萸对呕吐吞酸、腹痛泻痢均有奇效。
正因为茱萸的药性,佩戴茱萸便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一个民间风俗,九月九日重阳节时,人们爬山登高,臂上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以求达到消灾辟邪的效果。据《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其次, 我们再看看古代关于插茱萸的传说
重阳节插茱萸这件事,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
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
这个故事也许只是个传说,但茱萸“辟邪祈福、消祸求平安”的寓意却流传了下来,后来人们便会在重阳节的时候,采集结了果子的茱萸,或置于布囊中佩挂在手臂上,或插戴在头上,以祈福消祸求平安,并给了茱萸起了个“辟邪翁”的雅号。
从避祸避灾到祈福祈寿的文化心理变迁,从重阳节的两个民俗事象——茱萸、菊花——也可以得到反映。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常绿小乔木,秋天会结成熟后呈红紫色的、气味辛香的小果实。人们采集这结了果子的茱萸,或置于布囊中佩挂在手臂上,或插戴在头上,并给了茱萸“辟邪翁”的雅号。
最后,总结一下插茱萸的意思
茱萸是一种有香味的植物,有药用价值。古代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就形成一种茱萸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或佩戴于手臂,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佩戴,也有把插在头上的,是一种对健康的心理追求。
茱萸被誉为“辟邪翁”,其实是爱惜生命的一种追求。插茱萸,始于对疾病灾祸的恐惧,人们想要通过插茱萸这种方式寻求一种消灾避难的心理安慰。
虽然,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宋元之后逐渐不见了,但是,过重阳节时,期盼避邪消灾,祈求长生与延寿的愿望,一直留存在人们的心里,直到现在。
随着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人们对现实世界把握度的上升,现如今,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了“敬老节”,希望老人们健康、幸福、长寿。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茱萸生长于温暖地带,海拔400-1500米稀达21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茱萸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陕西佛坪县,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长区,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中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