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师父是好师父?师傅的师傅叫什么?

什么样的师父是好师父?

这个问题有些笼统吧。

一个“好”字,概括不了“师父”所应该具备的所有资格,至少还应该加上一个“真”字。也就是说当前社会上说的:师父有“名师”和“明师”之分,“名师”易得,“明师”难求。好的师父,不一定要是“名师”,但一定要是“明师”,也就是说必须要是“真”师父!

所以说一个真正的好师父,我认为最起码的应该是真才实学的“好”师父。一个人拜师学艺,其根本的出发点是“学艺”,没有“艺”的前提,拜师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除非你的“拜师”具有特殊的“意义”或“目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高手名人,但隔行如隔山,不论哪行哪业要想有所成就,没有一个“好师父”,“好老师”指引,都会相对艰难的多。有了“明师”的指引,“学艺”的过程才能更好更快,最大程度地减少弯路。特别是太极拳这样既抽象又具体,身心皆修的武术,没有师父的入门引路,可以说要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太极拳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精神与肉体同时修炼的高级武术形式,练者必须要对“道家”阴阳辩证之理了然于胸,更要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孜孜以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追求精神。好师父不但能讲明白,还要能在实践中,拿得出真正超人的太极拳功夫,让徒弟心服口服。现实中太极拳的难,让“假大空”的“大师”们钻了空子,招摇撞骗者比比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假的就是假的,狐狸尾巴藏不了,“假大空”的东西迟早会被发现,这样的师徒关系注定长不了。“太极十年不出门”,错入了门,浪费的不但是金钱和时间,还有精神上的沮丧甚至是健康的代价。

现实中,太极拳有些理论是很抽象的,也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真正练到“四两拨千斤”境界的师父可以说凤毛麟角,造成能见到真功夫的人都很难,而遇到一个“真正的太极拳师父”应该更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人们对太极拳大多处于一种懵懂和臆想的意识中,甚至有人怀疑太极拳是否能够练到实战应用的地步,是否能够练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理想状态。这是太极拳的本质决定了的:太极拳的难,不是简单的高不可攀的难,而是一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难,它既具体又抽象,既让人充满期望,而又不知道从何处才能找到“突破口”。太极拳拳架可以直观的学,太极拳的理论则需要抽象的“研”,而功夫是一点一点“磨”到身上的。师父的言传身教对于一个徒弟的修行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太极拳之难,难于上青天。多少人开始踌躇满志,斗志昂扬,到后来心灰意冷,无功而返。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真”的好师父,才能从“文”“武”两个方面给予自己徒弟正确的指导,消除练拳过程中的迷茫,少走弯路,尽快进入太极拳“懂劲”的理想殿堂。

当然,“明师”也应该具有起码的人格素养和思想品德。格温和,循循善诱,品德高尚的师父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爱戴。师父和徒弟的关系更容易相处得融洽和谐,这对一个人的太极“修行”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我们时比较注重的“师德”问题。好师父一定是一个心胸开阔,重感情,识大体,让人崇敬和爱戴的人。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好师父对徒弟既应有慈父搬的温暖,也应该严格要求,勤于督促。太极拳的难不是一般的难,没有老师的“督促”很多时候许多人都会偷懒,“三日打鱼,两日嗮网”是学不到真功夫的。

师傅的师傅叫什么?

师傅的师傅叫师公或者师祖。一般生活中,把师傅的师傅叫师公或师祖,再往上一点就叫太师祖。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最开始的时候,师傅一词的本义仅仅是指老师。

但是从秦汉时期时,师傅这个词变成了专属词,专指帝王的老师,也就是太师以及太傅的统称。在那段时间,师傅这个词的用法有着一定的排他,在民之中很少有人使用这个词。随着历史的变迁,在南宋之后,师傅一词又开始回归到百姓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