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的内涵是什么?春蚕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春蚕是勤劳、敬业、智慧之人的象征,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也用春蚕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体现到了极致,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春蚕的象征

春蚕是一种生物,是春季饲养的蚕。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用春蚕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由于蚕吃的是桑叶,吐出的是蚕丝,为人们纺织所用,成为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丝绸,它和牛一样,勤勤恳恳,辛勤劳动不求回报,换句话说,春蚕是人们的朋友。

有关春蚕的古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春蚕直到死时,缠绵的丝儿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后,不断的泪方流干。

早晨梳妆对镜,只愁云鬓易改色;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应感到月色清寒。蓬莱山离这儿也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青鸟啊,请为我殷勤地去探看。

赏析: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第三、四句中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五、六句中“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斑白,容颜憔悴。“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最后两句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春蚕的象征意义是:勤劳、敬业、智慧、奉献。蚕吃的是郁郁葱葱的桑叶,吐出的却是宝贵的蚕丝,丝可织绸缎做被子,有很大的用处。春蚕默默地吐丝,一直奉献着自己,直到吐尽最后一缕丝,因此被赋予勤劳、敬业、智慧、奉献等象征意义。

春蚕:

春蚕是春季饲养的蚕。在幼虫阶段,蚕在食下大量的桑叶后会消化吸收桑叶中的营养成分,桑叶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会被蚕体内的丝腺所吸收储存。由于丝腺是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过多会使蚕体中毒,所以蚕需要通过吐丝来排解氨基酸达到解毒的目的。

赞美蚕的诗句:

1、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4、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

5、物亦有仁者,蚕功不可量。将身甘鼎镬,与世作衣裳。

蚕的精神

蚕的精神深深溶入中国人的理想世界,忍辱负重的最后期盼是渴望飞翔。蚕要经过四次蜕变才能作茧,一次又一次的成长,一次又一次的阵痛,最终留下的是华丽的蚕丝和新的生命,这种终此一生不断剥离的生命过程印证了蚕执著忍耐的优秀品质。

春蚕拟人化:

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经常用春蚕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把春蚕进行拟人化最著名的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致,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