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中老二怎么叫?古代次子应该称为啥?

古代老大称为“伯”,老二称为“仲”,老三称为“叔”,老四称为“季”。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伯仲叔季由此成为兄弟之间的排序。

一、伯[bó]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

同义的“兄”字,从人从口,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这与“公”字从口,上面的“八”表出声(甲金文下边不是厶),表示是国家的发号施令者相似。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

示例:伯父(父亲的哥哥)。

二、仲[zhòng]

“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 zv 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示例:仲兄(次兄;二哥);仲年(次年,第二年);仲弟(二弟);仲叔(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三、叔[shū]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示例:仲叔继幽沦。——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老二、老三相继过世。)

四、季[jì]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

古代次子又被称为仲子,也说中子(多见于二十五史),别名有仲和二子等,指的是第二个儿子。

仲子的出处为《明史·卷一六三·刘铉传》:“仲子瀚以进士使南方。濒行,阅其衣箧。比还,箧如故,乃喜曰:‘无玷吾门矣。’”中子出处为《宋史》曰:“太祖(赵匡胤),宣祖(赵弘殷)中子也”。

次子的出处则是《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及生次子段,长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弱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艺高强,姜氏心中偏爱此子:‘若袭位为君,岂不胜寤生十倍?’屡次向其夫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宜立为嗣。”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乡,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哲理和智慧,泽被后人,光耀世界,其语言简练而内涵回味无穷。中国古代兄弟之间排序的顺序为伯、仲、叔、季。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最小。古人名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因此,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父之弟统称“叔父”。《史记项羽本纪》:“其(项羽)季父梁。”这里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古代兄弟排行的叔父。

一家有兄弟数人,在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有意用上“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长幼有序;关于取“伯”字的名人有:梁山伯、唐伯虎、林伯渠、汤恩伯(原国民党元老)、刘伯承。用仲字命名者也很多,如;邵仲衡,袁仲荣,李仲初,等如果排行老二者更适合用此字,“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